文 | 张襦心
2016年即将过去,经过悠长的一年,2015年出生的宝宝都已陆续定名。这一年中国父母最热衷给孩子起什么名字?这些名字折射出了哪些社会、文化现象?基于起名通拥有的海量姓名,我们抽取整理了该年新生儿540万姓名数据,进行了盘点和分析。
全文较长,先为图文快览,随后是报告全文。
报告全文:
2016年即将过去,经过悠长的一年,2015年出生的宝宝都已陆续定名。这一年中国父母最热衷给孩子起什么名字?这些名字折射出了哪些社会、文化现象?基于起名通拥有的海量姓名,我们抽取整理了该年新生儿540万姓名数据,进行了盘点和分析。
“子涵、子轩”们还会热下去吗?
一提到名字,大家最先关注的是重名问题。对于中国人而言,重名是个很大的烦恼,也是网络上吐糟最多的问题之一。尽管讲起来都是“汉字博大精深”,但一到起名字,国人的想象力就开始卡壳。
2014年,起名通曾公布了一份“中国重名最多的姓名TOP30”,高居榜首的“张伟”在全国高达约29.9万人。要知道,冰岛一个国家的人口也就33万左右。
张伟只是个例,中国人重名整体有多严重? 我们做了全景式分析,发现中国前100个重名率最高的名字,在全国覆盖的人口整体超过10%。这意味着至少1.4亿中国人,无论你心中藏着多么不一样的风景,给人的第一印象却都是悲催的“淘宝爆款”。而各个省份的重名严重度也有明显差异。东北三省,其每一个省的前100个热名与该省人口之比,都能高于16%,而广东省的爆款名覆盖率则不到6%。再从年代看。80后哭晕在厕所,他们的爆款名覆盖率高达17%。而到了00后,这一比例下降到了8%。可见随着大众受教育程度的普遍提升,名字的集中度已经开始好转。
最新的情况如何?被无数网友吐槽烂大街的“子涵子萱子轩”还会高调的热下去吗?现在就来揭晓最新一年的“新生儿热名榜单”。
看完榜单,大家有什么感受?
或许已经有人注意到了,这份榜单最突出的特点,是几十个名字一眼望过去,有点“傻傻的分不清”。彷佛批量生产的“网红脸”,乍一看都很漂亮,看多了脸盲。
网红脸
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?这个问题不简单,要从家长自身和外部环境两方面来深入剖析。
从家长主观看,现在都很重视起名,都想给孩子起一个好听又独特的名字,但是囿于千百年来形成、在潜意识中根生蒂固的“四大民族心理”,很多家长在起名时过于看重顺口好读、寓意稳妥,导致名字的选择范围非常狭窄,缺乏特色可言。
这“四大民族心理”分别为:
1. 理解错误的“中庸思想”
“中庸思想”的核心乃是把握平衡、内外协调,绝非鼓励世人过度保守、磨灭个性、平庸无为。但很多人误以为“中庸”就是“平庸、折中”,这样一种思维方式深入影响了我们的民族性格,从“枪打出头鸟”、“不求有功,但求无过”等等说法的流行便可见一斑。不少家长在给孩子起名时,也会不知不觉受其影响,不敢彰显个性,追求独特,存在一种“从众一点会更安全”的想法。
2. 创新精神不足
中华文明主要是大陆文明,而非海洋文明。海洋文明强调开拓创新、勇于冒险、重个体而轻集体。而大陆文明通过农耕即可以自给自足、无需外求,更为求稳保守,重集体而轻个体。表现在起名字时,便是不善创意创新,名字容易大同小异、缺少特色。
现在我们国家也意识到了“大陆文明”的欠缺之处,在顶层设计“十三五规划”中,首要理念即为提倡创新。
3. 缺少“文化多样性”底蕴
静定、保守的传统思维,不容易让人拥有更开放的视野。比如在起名字时,不少家长对孩子的寄寓多集中在希望孩子快乐、聪明、事业有成上,强调 “过好自己的日子”,而缺少更多元化的考虑,比如家庭和谐、对社会有贡献等等,从而影响到了名字的精神风貌、气质风骨。
4. 例外心态
发现网帖、电视剧或者同事朋友家孩子的名字好听,拿过来简单换换字就用,这种草率的起名方式,显然会严重影响名字质量。但某些家长会抱有一种例外和侥幸的心态,认为坏名字都是为别人设定,自己这么做或许会没问题,从而频频“中奖”爆款名。
以上这四种心理,是当下新生儿的名字缺少文化韵味、寄寓深意和独特积极的精神风貌,难以千姿百态的一个很重要的内因。
“外部环境”则是现在的商业套路,让家长深受其害。
家长不知道该给孩子起什么名字的时候,往往都会上网搜索,这样的商机不会被浪费。如今在网上最常看到的,就是商业网站为自己引流所特设的“生肖取名宜忌”和“男孩女孩好名字帖”。这些帖子相互抄袭,内容大同小异。
“生肖取名宜忌”的核心手法是把人跟生肖动物的习性简单粗暴的划上等号。比如羊喜欢吃草、生活在树林田间,名字中就要使用带“草”或“木”的字。很多家长求稳妥,抱着“宁可信其有”的心理,纷纷掉入蛊中。我们每天都会收到大量的起名申请。在“家长需求”那一栏,很多父母都会要求,名字需要带上孩子生肖所喜的偏旁部首,给名字强行限定了一种本不需要的“规定动作”。
比如在2015年新生儿爆款名TOP30中,女宝宝名的“花花草草”感就非常强,有16个名字都带有“草”或者“木”,这比2012年整整翻了一倍。而在2015年男宝宝上升最快的前10大“黑马名”中,竟然有7个都带“羊”音。
“男孩女孩好名字帖”,则是随便搜罗一些大路货色的名字,攒成无数帖子,并在标题中嵌入家长最常搜索的那些关键词,如“ 鸡年宝宝+起名”、“2016+名字大全”、“名字+好听”、“名字+诗经”等等。或者在自家网站上堆积,或者利用计算机程序在知识问答平台、论坛上大量的刷。
当家长们到网上寻找起名参考,看到这些所谓的“起名讲究”和“好名字帖”如获至宝,还以为遇到了热心网友、活雷锋,殊不知都是商业套路。
新一年,父母对孩子最大的期望是什么?
2016年的爆款名榜单,除了重名现象,还能看出新一代父母对孩子最集中的期望。
曾经一位湖南郴州宜章县的家长给我们留言:“我们家比较弱,我希望我儿子比我们都强,带领我们走向富强。”有位上海的家长,来自医学世家,她对孩子的希望则是:“上医医国,中医医人,下医医病。”
可见对孩子的寄寓,是一件颇为私人的事情。但名字同时雕刻有一个时代的烙印,能够反映出不约而同的力量。
从最新一年家长最喜欢的前30个女宝宝起名用字可以看出,家长对女宝宝的期望,最大的是“快乐阳光”,第二为“珍贵出众”,第三为“文雅不俗”。此外,诚信守诺、事业兴盛、社交能力,也受到了新时代家长的关注。传统对女子美丽温柔的要求也依然存在,但并不占据主流。
家长对男宝宝的期望则略有不同,强调“广大”、“尊贵”、“事业有成”的字眼,成为绝对的主旋律,紧随其后的是“光明阳光”, 第三是学识睿智。这和他们父辈的名字迥然不同,那一代人更强调坚强伟大、个人奋斗。
无论是男宝宝还是女宝宝,新一代的父母,都普遍更强调快乐、阳光。
我想这也许是因为,时代最缺什么,人们才最向往什么。在经历了这些年的金钱至上、房价高企、拼爹流行、三聚氰胺、9块9包邮……之后,80后一代于苟且中渴望着“诗和远方”。
“无德”给整个社会带来的幸福感缺失,也让每个人都心有戚戚焉。于是在给孩子命名中,一些代表美德的名或字,开始逐步受到年轻父母的青睐。
典出于“一诺千金”的“一诺”,在女孩命名中,从第21位快速上升到了第5位。在男孩命名中,它的受欢迎程度更为明显,从146位上升到了第13位。
代表品行高洁的“芷”字,在女孩命名中,00年代之前鲜少有人使用,但它在2012年已经上升到第81位, 2015年进一步跃居为25位。
此外,希望孩子能拥有一颗感恩之心的“恩”字、寓意诚信的“允”字,以及代表礼敬的“谦”字,在最新的男孩起名用字排行中也都出现了明显上涨。
北京味儿vs.上海腔势
名字是人之意志的直接表达,能够反映起名人的教育背景、思想情志和社会思潮,那它们是否也能折射出地域的差异?
以北京和上海为例。同为国际大都市,外来人口众多,但却有着鲜明的地域差异。在一般人的印象中,北京人更朴实豪爽,上海人更时尚细腻。甚至连雾霾,都被调侃一个带有铜锅涮肉的酣畅感,一个带有猫屎咖啡的情趣。
2016年我们推出了地区榜,通过对北京和上海前100个新生儿热名进行对比,发现上海的名字更看重颜值、细腻、时尚、创新,而北京的名字则更偏大气、平实、传统、包容。这一结果,是否与你们对两地的认知相符?
举例说明
中国人最缺什么,会在名字中找补吗?
从“姓名五行分析”的专业角度,还可以看到名字中一个非常有价值的文化现象。
在姓名研究中,我们曾对80后父母做了一个性格特质的大数据分析,发现他们相对最弱的是“火性特质”。这是一种充满激情和能量,拥有好奇心和创造力,喜欢笑和逗乐,能让别人微笑,看到事物光明的一面,会制造幽默来娱乐的能力。从文化传统说,这是中国人历来比较欠缺的性格特质,我们对80后父母的大数据分析,再次验证了这一点。
从起名心理上说,家长在给孩子起名时,会有一种总结自身不足、为后代进行“优化”的意识。那么中国父母在性格特质上的相对薄弱之处,他们真的会在潜意识里给孩子找补吗?答案是肯定的。
2015年新生儿前100个最热的名字中,类似“晨曦”、“若熙”、“梓彤”、“欣悦”、“芷晴”、“俊熙”、“皓轩”、“昊然”、“沐阳”的名字,非常醒目,彰显着父母们对“火性特质”的需求。
新一年最中性的名字是什么?
在这个多元化的时代,男女通吃的中性风来袭。人名作为社会思潮的载体,自然也会呈现相应的嬗变。
我之前在一篇文章中分析过这种现象。即从1960年代到2000年代,中国最热的男女前30个名字,在性别区分上泾渭分明,井水不犯河水。除非少数另类的父母“望女成龙、望子成凤”。但从2010后最流行的名字来看,性别界限开始在名字中模糊,“刚柔并济”成为一种全新的选择。
新一年最中性的名字是什么?
答案与大家印象中的中性名“华”、“君”、“永红”已经大不一样。经过我们对每个名字男女比例和总人数的综合分析,新一年中性名前三甲分别为:晨熙、煜涵、禹诺。
这三个名字,用字讲究,育儿引导角度丰富,气韵平衡,整体水准明显超出平均水平,让我也颇为意外。为什么最中性的新生儿名字,会体现出较高的命名水平?我想可能源自这部分家长拥有一个更为开放的心态,在育儿上考虑的更全面:男儿不再一味阳刚,女儿也不是美丽温柔就可以了。朝气、阳光、卓越、内涵、诚信,已经成为对男孩、女孩双方共同的期许。
对新生儿命名影响最大的影视剧和综艺节目
流行文化、影视剧对新生儿起名的影响,也不容小觑。
2015年最引人注目的起名现象,还有“若曦同款”。女孩百名榜中,排名14位的若曦、20位的若溪、26位的若熙、94位的若汐,都让我们想起了热播剧《步步惊心》中的女主角之名“若曦”。该剧不啻为2015年影响女孩命名最大的一部戏。
而2015年最大的黑马名“诺伊”,则倍受同期综艺节目《爸爸去哪儿三》的影响。2014年,这个名字还仅仅处于女孩名第2489位,2015年就一跃上升为第95位。
有多少孩子,用母亲的姓氏起名?
按照传统习俗,孩子都是用父亲的姓氏起名。
随着时代的发展,女性在各个行业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,“子随父姓”的观念开始松动。特别在上海、重庆等女性地位较高的城市,子随母姓或者第二个孩子随母姓,已经不奇怪。舆论也从最初的指指点点,逐渐转向习以为常。2014年搜狐网曾经发起过一个“你怎么看子随母姓”的调查,已经有4成的网友支持“子随母姓”的革新,或者认为“都是自家娃,随谁姓都可以”。
在这个过程中,我们注意到一种特殊的“双姓制”现象悄然兴起。
根据我们最新的调查,2015年大约有0.62%的新生儿,姓名中同时包含了父亲和母亲的姓氏。
这一比例算不算高?
双姓制体现了对父母双方的尊重和传承,是时代的进步。但双姓名比单姓名更不易实现结构均衡、气韵流畅,一旦把握不好就会给人留下轻率或者怪异的感觉。在这种情况下,依然还有0.62%的新生儿采用了“双姓制”的名字,说明这一比例实属不低。双姓起名如何出彩,也是我们起名通正在着力研究的范畴。
给孩子起名和育儿,妈妈为主导?
我们专注起名,但我们也同样关心孩子的名字所反映出的父母在育儿中的参与度。
千百年来,给孩子起名字都是父亲、长者的特权。随着时代车轮的前行,如今给新生儿起名,是否会有什么新变化?
从新生儿的名字中,已经可以看到是哪一方在主导。在新一年爆款名榜单中,男宝宝的名字普遍俊美,侧重形象气质,颇有偶像剧的味道,妈妈一方的柔性、颜值视角更为彰显,爸爸一方的思考、智慧体现的相对较少。
起名是育儿的起点。站在整个育儿的角度,我们想到了一个当下凸显的问题:爸爸去哪儿了?
中国有男主外、女主内的传统,带孩子似乎是女性的“专利”。参加亲子互动,清一色都是妈妈;偶尔出现一位爸爸,大伙儿都跟看大熊猫似的。但育儿专家们已经明确指出,爸爸忽视甚至放弃自己的育儿责任,极易导致孩子出现严重的性格缺陷,比如男孩无法成长为真正的男子汉,只能成为“妈妈的男人”;女孩缺乏自信,容易灰心沮丧,自卑感重,不易信任男性等等。
而给孩子命名,关系到孩子性格的完善,是培养幸福宝宝的第一步,同样需要两性共同的用心参与。如今妈妈们能够拿出更多时间精力给孩子命名,弥补名字中女性视角的缺失,这是好事情;但由此而出现的新“失衡现象”也发出了预警:给孩子命名,爸爸切莫缺席。
结语:
名字,是一件关乎幸福的事情。它不仅影响一个人怎么看待自己、自我期望,还同时影响着他人对你的认知。科学研究发现,一个人对自己名字越满意,他的幸福感也就越高。而一个起爆款名的孩子,从一开始就没有感受到父母对他人生慎重的考虑,又如何期望他有“遇见更好的自己”的动力?是以家长给孩子取名时一定要谨慎,不能等闲视之或随心所欲。
名字作为一个载体,也蕴含着大量的社会、文化信息。正如美国社会保障署长迈克尔阿斯特鲁埃所言:“给新生儿起名反映出社会的变化。你通读名单,就会看到移民、宗教和流行文化上的变化。”在最新一年的中国新生儿名单中,我们既看到了千年泥沙俱下的传统文化影响,几十年“文化荒漠”的遗殇,也感受到了全球化浪潮和社会巨变。名,不仅记我们从哪来,也记我们这个时代,正往何处去。
(本文部分观点,来自起名通与中科院心理所博士生包寒吴霜的合作研究)
起名通的姓名大数据报告发布后迅速成为全国焦点,各大主流、权威媒体纷纷跟进专访或报道:
1、人民日报报道
2、社会科学报报道
3、微博热搜社会榜第1名、总榜第4名
4、CCTV4、CCTV2央视报道
5、人民日报新媒体报道
6、新华社报道
7、光明网报道
8、解放日报报道
9、江苏公共新闻报道
10、浙江新闻报道
11、杭州日报报道
12、大众网报道
13、南方都市报报道
14、新民邻声报道
15、成都商报报道
16、财经网报道
17、腾讯新闻-事实派报道
18、新浪微博热点抢先看报道
19、网易新闻频道报道